《牛頓》雜誌是許多六、七年級生的童年回憶,停刊消息揭露後,不少網友紛紛討論學生時期閱讀雜誌的經驗。對於台灣的雜誌歷史而言,《牛頓》更是開了翻譯外國雜誌和全彩印刷的先例。曾任《牛頓》編委的前《科學月刊》總編輯張之傑表示,故鄉出版社創辦人高源清在1983年決定引進日本《牛頓》雜誌時,曾向他徵詢意見,他表示很懷疑這樣高價位的科學雜誌有沒有市場,「我還告訴他,全彩的雜誌一定很貴,怎麼會賣呢?」
張之傑回憶,1970年國人自製的《科學月刊》 創刊時,台灣人均GDP只有389美元,但到了《牛頓》中文版創刊的1983年,人均GDP已達2819美元,「高源清是念經濟的,看準時機,認為台灣民眾開始能負擔更高價的出版品,決定引進全彩印刷的《牛頓》,從此開創了雜誌的新局面。」
《牛頓》當時更大手筆邀請日方雜誌創辦人竹內均來台舉辦記者會宣傳。張之傑表示,「剛創刊那幾年,銷路非常廣。不只雜誌的翻譯團隊很強,給專家的審稿費用也很高,幾乎跟稿費金額不相上下,讓很多學界的專業人才願意投入科學雜誌出版。」
可惜《牛頓》後來受到創辦人高源清投資失利影響,陸續將兒童雜誌《小牛頓》(後分為《少年牛頓》和《新小牛頓》)售出後,在2006年停刊。隔年由出版科學教科書的曉園出版社負責人游鳳珠取得日方授權,另成立出版社復刊,然而當時「牛頓」商標仍屬於原出版社,復刊的雜誌更名為《Newton量子科學雜誌》,直到2010年商標權訴訟終結,雜誌才改回原名。活動假牙目前市面上出版兒童科學讀物套書的「小牛頓科學教育公司」則與《牛頓》、《少年牛頓》和《新小牛頓》雜誌無關。
活動假牙一般是有缺很多顆牙,這個條件不適合做固定假牙狀況,我們才會做活動假牙,活動假牙的主要結構是它有一些勾子,可以勾在我們剩下好的牙齒上面,另外它缺假牙的部份就是靠一些樹質假牙去支撐,提供我們咀嚼功能,牙齒拔掉之後牙床會吸收,所以當一時間過去之後,後面的部份支撐的部份就會開始減低,假牙的部份就會開始移動晃動,然後我們的勾子也會跟著變鬆。所以假牙變鬆脫幾乎都來自於這個兩個原因,如果說這種情形發生了之後,我們可以看看假牙有沒有調整的可能性,例如說我們可以把勾子調緊一點,或者把因為牙床吸收跟假牙之間的空隙用一些速成的材料來填補修補回去,讓它比較密合可以重新再使用,但是有些狀況下沒有辦法修整只好換新的假牙,但是如果您不需要考慮個人經濟條件允許用植牙,其至也可以將活動假牙丟掉不需要再戴活動假牙,因為戴活動假牙造成的不單是骨頭吸收,還會造成對自己其它牙齒的傷害因為它勾在自己牙齒的上面。所以我覺得活動假牙變鬆了,我們就利用這機會儘快去檢查一下,是否夠修整再用一段時間或者是不是可能有別的治療方式,因為早期技術沒有植牙,只好做活動假牙,那現在是不是有別的方式可提供使我們更好的生活品質咀嚼品質更好的。
張之傑表示,台灣最早的科學雜誌是1951創辦的《大眾科學》雜誌,當時辦科學刊物的多是隨政府從大陸來台的科學工作者,到了70年代的《科學月刊》則是由留學生創辦,前行政院長劉兆玄、前教育部長曾志朗、前清華大學校長沈君山等人都曾任雜誌編輯委員。
80年代之後創辦的科學雜誌則由出版社主導,效法《牛頓》的做法,引進外國科學雜誌翻譯成中文。有百年歷史的美國雜誌《科學人》、《國家地理雜誌》則是到2000年後才引進台灣。目前台灣市面上主要的科學雜誌,除了本土自製的《科學月刊》,僅剩下《科學人》、《國家地理雜誌》、《How it works知識大圖解》和《BBC知識》。
活動假牙牙齒美白方式:物理性美白→ 超音波洗牙及表面拋光。化學藥劑美白 → 診間冷光美白與居家美白。贗復物製作 → 美白貼片與全瓷牙冠。1. 超音波洗牙及表面拋光:超音波洗牙主要目的在於清除牙結石,洗過的地方變得較白是洗牙帶來的附加價值,顏色染色較重可以針對牙齒作表面拋光(額外使用刷子和打亮膏)。但這方法只能針對表面的染色如少量的茶垢。1. 超音波洗牙及表面拋光,超音波洗牙主要目的在於清除牙結石,洗過的地方變得較白是洗牙帶來的附加價值,顏色染色較重可以針對牙齒作表面拋光(額外使用刷子和打亮膏)。但這方法只能針對表面的染色如少量的茶垢。3. 美白貼片與全瓷牙冠:全瓷牙冠應用於齒質缺損較多或蛀牙過多引起的變色,可以保護牙齒順便改顏色。美白貼片通常用於齒質完整但顏色不好的狀況,相較於牙冠,貼片對牙齒磨損量很少,更適合沒蛀牙的牙齒。牙套和貼片有個最大的優點→顏色能夠永久維持。上述化學藥劑美白與表面拋光過一段時間後可能會再變黃回來。牙套製作通常沒這問題,幾乎可永久維持。另外牙齒變色太嚴重,如抽過神經的牙齒變很暗沉或四環黴素嚴重染色等也要用牙套才能達到好的效果(即用化學藥劑美白較無效果)。